自從民國93年SARS之後,台北市房地產市場開始了一波為期10年的大多頭
包含
2002年的土地增值稅減半
2005年直接稅率由40%,50%,60%改為20%,30%,40%
2008年遺贈稅由最高40%降至10%及免稅額調高為1200萬
2009年的土增稅10%優惠由一生一次改為一生一屋
台北的房價自此一去不回頭,成為有錢人的投資避險工具及節稅最佳管道
相對於其他國家的股,匯,房市之健全,台灣的股市漲跌幅最高為7%,遠遜於美國的漲跌幅無限制及10%進出方便外,
股市更有著政府證所稅,二代健保等政策干預
加上台灣政局長期不穩定與央行政策以致新台幣波動幅度極小的情況下,房地產市場的約束相較之下較多漏洞可鑽
直到2011年,因房價高漲到台灣人民十大民怨之首,政府才發現到事態嚴重不得不約束市場
而有了奢侈稅的部分,總算抑制住了房市的交易量,台灣租屋市場而慢慢地開始的受到世人的重視
市場多空情形尚未確認,但台北房地產買賣市場確定價穩量縮的趨勢
2012年8月實價登錄正式上線,加上銀行限貸特定炒房區(林,淡,三,新,套房15坪內拒貸或限貸5成)
2014年更是約束2014年7月之後開始視路段調整新成屋房屋(也有人稱之為豪宅稅)
房市多頭正式宣告結束,
隨著買賣量的減少,市場動能找不到出口,在英明的張前副市長的無差別全面性打房下,台北市房市資金無處可去又無其他管道保值資產
因此不動產只剩下三條管道
1.轉進經營收租市場:
在國際局勢高達快50個國家降息瘋狂印鈔票下,央行短期較難有升息的機會,
鈔票越來越薄的情況下,原本長期持有的中古屋收租價值越顯珍貴;
再加上政府強勢作多台灣觀光業發展情況下,旅館業與觀光相關餐飲伴手禮市場方興未艾
相信2015年及2016年承租老舊大樓與店面做相關行業的會越來愈多
也將會越來越多外來品牌來台北插旗吸觀光財,會成為馬路上處處可見快時尚外來品牌,台灣品牌只能在網路上看得到
台北市熱門商圈租金行情恐一去不回頭
台灣本土品牌店面可能只能往巷弄發展或二級路段前進
2.前進海外房地產市場:
政府強力打房資金無處可去又無替代理財管道可供保值的情況下,海外房產成為許多原本習慣收租的客戶最佳去處
有市場成交量才有佣收生存的房仲代銷為求生存只好專為推銷海外有高租金投報比與快速成交的東南亞地產或取得成本相對便宜的英國與日本收租型產品
但仲介並非專業法律顧問與當地會計專業的專業人士,講座場場爆滿但真正買機票去現場看的寥落可數
成交的大戶買了之後才發現年年都有新問題,如當地稅制調整無法及時應對,當地空租還是得繼續繳交代管維護費
如海外有些產權沒有政府官方保障 /稅率調漲/匯率波動/人口紅利不足租客越來越少/買方比想像中少無法順利脫手/持有成本年年增高
因此海外房產市場除非是以房養學或是以房養老的自用規劃,許多投資客投資海外並不像早期投資台灣房產一樣年年買進
熱潮能持續多久有待觀察
3.南下/東移其他縣市炒房:
台北市政府的打房大概有幾個階段
(1)做空市場終結各銀行房貸業務
(2)調高房屋稅/地價稅等持有成本
(3)拆違建
(4)推動都更
在台北不歡迎有錢人的情況下,其他縣市又急需政績與建設的情況下
資金從實價登錄後開始南下,由原本被打房的新北市轉移到了桃園
桃園也被打房之後又轉到了更遠的苗栗/台中/台南/高雄/花蓮甚至澎湖與金門
變成原本 “人人買不起台北房子”慢慢轉為“人人買不起台灣房子”
不只連討生活的台北買不起外連自己的老家都買不起的窘態
全面拉高房屋稅更是離譜,不只沒有給要退場的老屋優惠
還對新建案2014年7月1日以後的新屋要求重稅,任一個屋主都不會接受自己房子原本每年房屋稅兩三萬元變成10幾20幾萬元
知名建案華固松疆更是破紀錄最高285萬/年,
未來台北都更難度將越來越高
政府該思考的是如何稀釋資金轉往其他健康的投資管道如創投/股市/創業
增加外縣市工作機會或縮短其他縣市往台北上下班的通勤時間來疏散掉北市的買方需求
而不是硬打壓房市的生態
時尚物業長期精耕台北市租屋市場 ,將近年政策對租屋市場之影響做幾項預測
1.豪宅租屋市場有行無市
2.店面租金屢創新高
3.新成屋租屋市場正式宣告死刑
4.租賃專法的設立勢在必行
5.商辦市場全面凍結
為何是這五個發展?有人想看再繼續寫....
留言列表